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題報道

【奮斗創未來】做當代的“賣油翁”
——記上海電建工匠杜穩生

發布日期:2022-07-28 信息來源:建筑公司 作者:杜英宏、于瑋 攝影:李荔 字號:[ ]

古有賣油翁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他講:“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熟練罷了。” 

而在上海電建也有著一位當代的“賣油翁”,他就是現任建筑公司機具租賃站主任的杜穩生。

176厘米左右的身高,身材單薄,看起來斯斯文文,一雙眼里總是透著睿智的目光,從外貌上似乎很難將兩者聯系在一起。但工作幾年下來,老職工都說,別小瞧了杜工,他的技術能力可是一點都不含糊。而從他的故事中,我們似乎更能發現其原因。

有了金剛鉆,才敢攬下瓷器活

“有了金剛鉆,才能攬下瓷器活。只有不停地學習新知識,才能跟上施工裝備發展的步伐。”在杜穩生看來,如果沒有對機械設備性能的透徹學習、對電器原理的完全掌握,僅僅依靠一腔的熱血是干不好這項工作的。因此圖紙、設備說明書和各種指導性文件的說明書他一本一本地學,一章一章地看,一條一條地記,與設備工作相關的每一條規章、每一項原理都用紅筆詳細標注、摘抄,并隨身攜帶。

不僅如此,不忙的時候他常常拿起報廢的線路板加以琢磨,并分析觀察設備的每一部位構造,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會刨根問底,直到學懂弄透為止。汗水澆灌,終有收獲,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杜穩生的技術和能力似乎很快就得到了公認,也攬到了他的“瓷器活”。他擔負起了“SDYZ-1型現澆結構移動式支撐體系行走系統”的設計研發任務。直覺告訴他,應該把握這次的機遇和挑戰。

沒有數據,就到圖書館去查詢技術資料;沒有實物參考,就根據照片到國內網站上尋找,再到起重工器具市場去看實樣,收集參數,根據需求逐個對比。缺少現場施工數據,他就組織技術部門進行現場實測、開展勞動微競賽,科技攻關,發揮團隊的聰明才智,解決技術難題。

科技創新的道路永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首次的模擬試驗結果卻并不理想,問題是行走裝置的齒輪表面接觸強度不足,造成齒面局部損傷,齒條齒輪嚙合狀態不好,現場定位不穩定。也曾有人提醒他:“自己創新研發裝置難度太大,不如看看市面上有沒有類似的,萬一現場出事情,你一點不怕嗎?”

“怕!怎么不怕?但既然是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一定要把這只螃蟹拆散、吃透。” 這位“技術男”黑瘦的臉上,隱隱有一種光彩在閃動。

經過了數十次的攻關討論;數百次的模擬實際工況帶載試驗;數千條的電機電流裝置的監測記錄……行走系統研發終于取得了成功,不僅各項指標全部滿足使用要求,并于當年10月順利投入淮北平山電廠的實踐運用,更為他收獲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及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不試過怎么知道有沒有

平山電廠二期電廠主廠房外側已經安裝了一臺ST70/27塔機,為了實現主廠房年前封頂的節點計劃,業主希望在主廠房轉角處再安裝一臺ST70/27塔機,但問題是施工完畢時,該塔機將受空間限制無法自行降節。

問題和任務自然落到了杜穩生身上,當時項目上提出過二種方案,一是對塔機進行破壞性拆除,另一種是在主廠房上再安裝一臺小型移動起重機械安裝輔助進行拆除作業。但都給杜穩生否決了,第一種方案固然簡單,但是要損失一臺設備,成本太大。第二種雖說成本不大且簡單易行,但前期需要經過方案編制、審批、專家論證一系列流程周期較長,項目當前“168”目標在即,實在擠不出太多的時間。

“就沒有第三種方案了?”

“不試試怎么知道有沒有!”

杜穩生趕赴現場,為了取得第一手的資料,他主動爬上170多米的塔吊……記得那天項目上下了那一年的第一場雪,天異常的冷。工人師傅說:“杜工,這么高,下雪天的腳下容易打滑,你是領導就別上去了。我們去把上面的情況用手機拍下來,發給你分析就好了!”但是不親自察看情況,如何能了解實情?如何確保方案可行?如何保證施工安全?

跟著“師傅們”爬上吊機平臺后,他逐個檢查,實地測量,終于摸清了問題,是因動臂吊的回轉半徑不夠,而無法繼續ST70/27塔機的拆除工作。怎么解決?

整體拆除不行,那我們就分開拆。起重臂和平衡臂可以借助MK2500動臂吊拆除。至于塔身自降節部分則通過增設一個“自拆臂扒桿”,解決,于是“第三方案”應運而生,“ST70/27塔機自降節系統的拆除方案”。

為了確保拆除工作萬無一失,他又組織起技術人員與作業人員開諸葛亮會議,將每一步拆除內容羅列清楚,各抒己見,最后形成圖文并茂的拆除方案,親自交底,并要求作業人員反交底,最終用了5天時間順利拆除了塔身。

就如他事后在日記中寫的:試一試,無非兩種結果,要么成,要么不成。萬一成了呢?不試,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不成。

有“倔”勁兒才有創新

做工程施工這一行的,總免不了困難重重,而能夠支撐杜穩生爬坡過坎的,說到底需要一股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勁。

在一次租賃站設備維修問題總結中,杜穩生發現塔機附墻調節絲桿的維修成本總是居高不下。后來經過調查發現,一由于調節絲桿受材質影響,受力后極易發生形變彎曲;二是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塔身的振動,往往會使螺母松動,如不及時進行調整維修,則將改變了塔機的垂直度;三是連接耳板使用過程中需要經常檢查保養,防止其變形后發生斷裂,造成塔機失穩倒塌;四是絲桿外部和抽拉式桿件內部一般不做油漆,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經常生銹。

碰到這類設備問題,以往總是會第一時間找廠商的顧問,也就是所謂的專家有個壞毛病,那就是只要有故障,不問青紅皂白馬上換配件。這辦法當然也見效,但是成本呢?好像沒有人放在心上。日久天長,影響租賃站部分年輕職工,同樣學會了動不動就是換配件。

他們說:“專家做的沒錯,東西壞了就換唄,這錢不能省,不然出了安全事故誰來負責,再說國內市場上的塔機不都是這個樣子嘛。”

一套絲桿約3-4萬的維修成本,十臺塔機下來可就是幾十萬元的成本。而杜穩生卻偏是個倔脾氣,就是要打破這個“壞毛病”,對塔機附墻結構進行改造。

塔機的所有結構是有邏輯關系的,光憑一時的義氣絕對不行。他是一個謹慎的人,每一個節點的受力,每一步方案,都必須按照技術原理與邏輯關系來逐點計算,絲毫馬虎不得。

當然,過程中杜穩生也從來不忽略對青年技術員的培養,一邊試驗一邊手把手指導年輕人,他帶領技術員團隊在現場,每天上下二三十米的高空好幾趟,穿梭在桁架結構中。他認為機械設備就是理論結合實際的現場實踐課堂,創新的過程更對提升青年技術員的實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現在也應該像當年老師傅們給機會給我一樣,也要多給點機會給年輕人。”

經過反復研究設計,他們終于設計出塔機定長式附墻桿和墻面焊接錨固方式,此新形式的經過數十個項目的實踐應用,不僅穩定可靠,安全系數高,而且易于安拆維護,節省人工,更節約了節省了機械的配件費用。

憑借著一股子的倔勁,他帶領租賃團隊,再一次順利地解決了難題。

周圍有人不太理解,這里一沒有高大上的寫字樓,也沒有寬敞明亮的辦公環境,成日里打交道的只有的機械設備和車間廠房。但杜穩生卻在這里扎下了根,日復一日地傳承著“唯手熟爾”的質樸之道。而平日不善言辭的杜穩生自然也不會解釋。

“總不能對他們說我首先要實現施工機械裝備的安全、健康運行;其次是要促進裝備與現場施工工藝相匹配,提高裝備使用效率;三是要圍繞工藝創新,促進定制化、差異化的裝備創新研發。這樣文縐又拗口的理由吧。”

而行動,證明了這就是理由。自07年進入機具租賃站后,他不但對施工設備進行了改造和創新,更是研究開發能夠有效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新裝備。多次獲得各類職工創新成果獎勵,先后在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十九篇,多次在中電建協榮獲優秀論文獎,榮獲電力建設工法三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四項,被中電建協評為青年專家。

就如“賣油翁”日復一日地做著簡單的事,但他能在最枯燥的事情中,做出興趣,做出標桿,就成了一種精神,成了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全才,但一定要成為本行業的行家里手,本專業的“賣油翁”,在本職崗位上煥發勞動熱情,做一名高素質的時代工匠。






【打印】 【關閉】
瀏覽次數: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香蕉视频看一次爽一次-香蕉视频app官网-香蕉app免费下载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