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創未來】“電建醫生”高溫下的守護 | |||||
| |||||
在福建莆田平海一級漁港碼頭向平海灣東南方約10公里海域有一座面積僅一平方公里的無人島——鸕鶿島,它的四周聳立著近百臺90多米高的海上風機,這里是福建省內目前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群。正常情況下,長達62米的風機葉片會隨著陣陣海風,緩緩劃出一道直徑128米的大圓圈,由此產生的電能通過鸕鶿島上的220千伏升壓站連通陸上升壓站接入電網,傳到千家萬戶。 但近日,這些不知疲倦的風機也停止了轉動,靜靜地矗立在那里,等待著一年一度的“體檢”。負責操刀的是福建公司一支約二十人組成,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電建醫生”。他們一分為三,要在短短一周的時間里,完成保營風電場10臺風機和2座升壓站的“全身檢查”。 此時正是盛夏之期,不知是否為了抵消前段時間連續幾個月的降雨影響,今年的7月出奇的熱,福建省氣象臺已連續9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地氣溫都創下了歷史同期新高。這樣的天氣哪怕只是靜靜坐著,沒有空調或風扇的話也是揮汗如雨。但眾所周知停電檢修一分一秒都是金錢,而且現在也是用電的高峰期,一刻都不容耽誤。所以“電建醫生”必須鏖戰高溫,爭分奪秒推進檢修工作。 “這幾天真的太熱了,7點多太陽就火辣辣的。不過活還是要抓緊干,我們今天的任務是海上風機斷路器開關特性試驗、升壓變及輔助變的直阻及絕緣電阻測量、保護裝置校驗、地網導通……”站在碼頭等待出海船只時,檢測調試公司副經理吳俊靖不忘再做一次提醒。7點45分,一艘體型較大的運維船停靠碼頭,需要出海作業的人員立馬提上檢測儀器、一箱礦泉水和幾份快餐匆匆上船,這趟出去最快要傍晚五六點才有船回航。 船行駛了約20分鐘,放眼望去,滿視野的藍。碧海之上是巋然而立的大風機,映襯天光云影,美不勝收。陽光伴著海風看似溫柔的灑下,照在皮膚上卻那般灼熱,堆放在甲板上的設備也開始燙手。電氣調試一室副主任王凱怕暈船影響后面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沒進船艙。只見他席地而坐,低垂著腦袋避著陽光,雙手按壓在耳側靜默不語,汗珠卻從臉頰悄然滾落。“一會上了風機就不晃了,也不容易曬到太陽。”在他口中風機檢修好似輕松地活,實際并非如此。 運維船按計劃停靠到了8號風機,王凱、易啟明等幾人穿戴好手套,扣好安全繩索,沿著爬梯攀上風機塔基,隨后再順著塔基的扶梯,來到塔筒底部。這里安置著塔基控制柜、開關柜、變壓器、電池柜、電源柜等設備,是風機的“心臟”,也是他們這一天工作的場所。雖然室內曬不到太陽,但溫度卻一點也不低。這幾天海上平靜得少有風,近乎密閉的空間里空氣不太流通,能活動的范圍很小,幾個人蹲著挨在一起熟練地操作儀器。透過設備的顯示屏可以看到,不少設備的運行溫度都在40℃以上,部分設備的溫度甚至高達80℃。 在這樣的天氣下,從開工汗水就沒干過,中午更不用說,一天下來,大家能把衣服脫下來擰四、五次水。“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是常態。我們經常開玩笑這是每天在享受免費的汗蒸。”因為返程船的時間是不確定的,如果今天回的早,那工作時間就短了。不像在陸上,加班加點都可以自己協調。而且塔里上上下下并不是很方便,所以為了不影響工作,王凱他們并不敢多喝水,也很少休息,總是不停地抓緊時間把工作往前趕。 運維船除了將人送到風機外,也有一部分人會去到鸕鶿島。三年前,福建公司有一批建設者在這個無人的孤島上,從無到有建起了一座升壓站。三年后,福建公司的調試人員又一次踏上這座孤島。雖然這三年因為升壓站的運行,島上有了一些人氣,但遺世而獨立“氣質”依存。 “我們安排了近10人負責這次海上升壓站的檢修,總共就7天時間,要完成220千伏GIS開關、線路、母線及PT試驗,2臺主變常規試驗、35千伏斷路器、接地變、站用變試驗及全場線路、主變、母線保護裝置校驗等工作。” 升壓站里雖然有空調,但他們能享受到的時間并不多。戶外主變試驗就是此次檢修里的重要一環,正午太陽最是毒辣,陳陽戴著安全帽,頂著烈日爬上主變開始繞組絕緣電阻測試、交流耐壓、BRT介質損耗等工作,等一切忙完,脫下安全帽,里面早已是“泛濫成災”,臉也曬得黑紅黑紅的,又癢又疼。 除了白天進行檢修,晚上他們還常常要集中攻關一些技術薄弱的環節,忙到十一二點成為常態。由于上島一次不容易,這段時間大家就選擇宿在島上,席地一張草席,一床涼被就能安歇。“哪里管得了那么多,現在基本每天從早忙到晚,那些電抗器設備有上百斤重,兩三個人抬來抬去就是一兩個小時,到了晚上沖涼都抬不起手,能有地方躺下睡覺就很滿足了。”陳少雄是這個團隊里年齡最小的一個,00后的他其實就是莆田平海人,但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他也主動選擇過家門而不入。 凌晨1點20分,升壓站里臨時休息室的燈終于滅了,夜靜下來,忙碌了一天的“電建醫生”也開始放下所有煩惱,休息休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