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創未來】友誼路基地的“微光” | ||||||
| ||||||
有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忙忙碌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他們如一粒粒微光,在如梭的歲月里閃閃發光,照亮周邊、溫暖他人。“老陳”就是建筑公司友誼路基地的一粒“微光”,在疫情封控之初,毅然返回崗位,為了解決基地員工的飲食問題一個人堅守到解封之時。 陳建忠大家親切的稱他為“老陳”,目前是公司友誼路基地的炊事員。他于1985年加入上海電建,輾轉于大大小小的十多個電廠項目,從泥工、焊工、材料員,到炊事員等不同崗位,在這里干了一輩子。他從公司老撾電廠項目回來后便做起了友誼路基地的炊事員,今年1月份他光榮退休了。用他的話說:“我雖然退休了,但是還有點余熱,自認為做飯手藝還是不錯的,還想再發發光。”基地員工也非常高興,能繼續吃上“老陳”做的飯。 友誼路基地是公司三分公司、機具租賃站、裝飾分公司三家單位在滬員工的辦公點,老陳平時主要負責他們的午飯和部分住宿員工的晚飯。如常地為基地住宿員工做好晚餐,大家用餐完畢后他收拾完廚房回家了。3月27那天晚上,在他看到了上海市發布的浦東、浦西陸續實施封控通告后,那住在基地的24名員工吃飯怎么辦?他立馬給所在的三分公司負責人打電話,商定后,連夜從浦東家里趕到了浦西寶山的友誼路基地,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沒有物資可不行,他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即去市場采購了各類食品,根據通告提前準備了8天的食材。 “不過誰能想到,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管控時間又出人意料的延長了。我就一下子慌了。”老陳回憶地說道。那會實行靜態管理,大家需要足不出戶,大量物資的采購難度是非常大的。為此,老陳提議建立“友誼路基地食堂就餐”微信群,便于三家基地單位一起溝通解決住宿員工餐食問題。在4月8日這天,食堂里的物資已經所剩無幾……怎么辦?群里的成員們也都在積極想辦法為“老陳”解決食材難題,大家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外部物資團購,陳建忠也是想盡所有辦法,終于聯系到了附近的副食供應的商店,購買了一部分食品物資,來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供應商店給的也是庫存,物資量不大,受到疫情影響,他們也沒了進貨的渠道。所以在這個店繼續購買已經不大可能了。”老陳很著急,但也很無奈。在4月11日這天,基地里總算是進來了首批團購物資,不過也只能維持幾天,后續的物資也沒消息,大家也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那會,老陳耐心地與基地里的每一位職工進行溝通解釋,大家也非常理解,都是能省就省,都很珍惜每一份物資。最艱難的時候,有一天蔬菜物資全部吃完了,老陳想辦法給大家做了胡辣湯來配白飯。通過多方聯系,總算是聯系到了團購渠道,許多時候都要凌晨才能送到貨。無論多晚,老陳都連走帶跑的沖到門口去接貨,面對送到的物資,老陳別提有多高興呢,認真消殺后給搬進食堂。基地住宿員工看著老陳點滴的忙碌,心里都有些過意不去,大家也會主動去幫忙。期間,更是雪上加霜的是,液化氣還用完了。老陳那會想盡一切辦法,把許久不同的電磁爐找了出來,為了更快的能把飯做好,最后用電飯煲、電磁爐一并用來煮菜,不過方法總比困難多。 后續,公司工會團購的物資也陸續到了,團購也能正常到貨了,老陳每天擔憂物資的心情總算可以松一松了。“這段時間,陳師傅除去采購物資的事情,其實每天休息的時間很少,為了我們24個人的吃飯問題太辛苦了。由于疫情封控人手不足,廚房工作量翻倍,陳師傅每天要消殺、洗菜、切菜、燒菜、分菜、洗碗、清潔等,經常看到他在食堂里忙到很晚。”基地的小陳說道。當三分公司負責人與他溝通時,他總說,“我會盡一切努力保障好他們的吃飯問題的。”就這樣,老陳毫無怨言,默默地在基地廚房連續忙碌了2個多月。 為了大家,老陳選擇犧牲小家,對年邁生病的母親,封控期間他是非常擔心的。在忙碌空閑之余,總能聽到老陳和母親的通電話聲。“媽,我在這里都好,你在那邊多注意休息,等情況好轉后,我第一時間回家!”家里的母親非常理解老陳,總笑呵呵地說道,讓他照顧好自己,不用擔心,畢竟有24個人需要他解決吃飯問題呢。 如今,大家已經恢復了正常生活,老陳依然忙碌著。友誼路基地“零”感染,64天的堅守在崗位,老陳用心、用力、用自己的微光溫暖了這些基地員工。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