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社會責任

凡人微光,螢火匯成星河

發布日期:2022-06-02 信息來源:機械公司 作者:胡川洋 字號:[ ]

早日遏制疫情,讓上海這座城市變得更好――這是疫情下人們的最大共識,“守望相助”正在成為更多人的日常。如果說,每日持續高位激增的新冠感染者讓上海進入“至暗時刻”,那么,志愿者就是“城市之光”。3月中旬以來,機械公司的員工陸續主動加入志愿者隊伍,從維持核酸采樣現場秩序、運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到照顧獨居老人,數十名志愿者活躍在每個社區、各條戰線,任勞任怨,晝夜不息,在大上海保衛戰前線,處處閃爍著守“滬”有我、命運與共的凡人微光。而他,只是機械公司志愿者耀眼光芒中的一縷微光。

 “這一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這是“五四”青年節,他在朋友圈發的一條動態。

“有這樣一個東北的小伙子,每天在核酸檢測點能看到他,陪同醫護人員入戶核酸能看到他,挨家上門送物資、送菜還能看到他,他看到我們行動不便、家屬不在家中,便主動幫我們把居委送的物資、團購的蔬菜及米面糧油送到家,還分門別類的把物資放妥,令大家很感動。我問他名字,他也從來不說,請你們幫我們問問,一定要感謝疫情當下的東北活雷鋒。”家住25號樓的幾位獨居老人共同向居委會發起了“尋人啟事”,并囑托一定要找到這位東北小伙子。

經過居委會工作人員的一番尋找,終于找到這位1994年出生的東北小伙。了解后得知,這位小伙平日因工作早出晚歸,小區管控后才真正融入小區生活。工作人員立馬“逮住”他:“為什么愿意留在社區做一位志愿者?”

“3月中旬小區封禁之初,我就想著自己要為小區、街道做點事情,疫情當前,雖然自己個人貢獻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希望自己能為抗擊疫情奉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前幾次和社區和醫務人員上門調研時,發現小區里面獨居的老人很多,不少老人的身體,腿腳不是很好,我就想幫他們干點啥,平日里配合醫務人員上門為他們做核酸,為他們送居委的物資等等都是我能夠為他們做的微薄小事,請大家不要過度宣傳,這些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看了看時間,立馬掏出他的筆記本,上面密密記著今日事項:日常工作事項清單 8點 幫居民收發團購物資  √;9點:開展每日上午消殺工作  √;10點:聯系運送居委援助物資  √;11點:幫助獨居老人送貨上門  √;14點:開展每日下午消殺工作  √;16點:幫助居民聯系醫院配藥;18點:開展核酸檢測結果復核;20點:同小區志愿者搬卸物資;23點:整理統計各項物資明細。在看過筆記本后,他匆匆和居委人員道別,去幫助居民聯系醫院配送急需藥物。

4月2日凌晨,小區志愿者群內一條消息反復跳動:3號樓601李老先生身體狀況出現異常,步履不穩、惡心嘔吐、意識模糊,老先生的老伴撥打了數次“120”急救電話依舊無法打通,情況緊急,速速行動。看到這條消息,他立即向居委請示,同時立刻讓志愿者同事繼續聯系“120”急救車輛,他趕到老人家中后發現情況十分緊急,救護車一時趕不到,此時,他立即和居委會同志及另外兩位志愿者一同將老人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

經診斷,李老先生顱內有血塊,要繼續轉院手術治療。由于封控期間老人家屬一時來不了,無法辦理轉院手續,只能暫且回家吃藥靜休等待家屬的到來。期間,他一邊安排鄰居、志愿者連夜陪護,一邊和社區同志積極聯系老人親屬所在的外區居委會。

次日,經過居委會的努力,老人家屬趕到小區,再次由志愿者幫忙將老人及時送進華山醫院。情況十分危急,當天下午老人就被推進了手術室,搶救一直進行到晚上10時才順利完成。

生死時速,無縫銜接,每一個環節都驚心動魄。此刻,在病房等候的家屬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向他和各位居委干部及每一位志愿者,道一聲感謝和辛苦。

近48小時,他和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為了李老先生忙前忙后,幾乎沒有休息,當他回到寢室時發現手機不知何時遺失了,同屋的志愿者室友問他會不會因為送老人去醫院遺失手機而后悔,他卻一口打斷了室友:“疫情無情人有情。疫情面前,阻斷的是病毒,阻不斷的是關愛。能夠換回老人的健康平安,丟失一個手機又算什么。”

他現在成了小區里的小小“名人”,平日穿“大白”不好認,但老人們都說:“只要開口說話是東北腔,我們就知道是他!”

“我堅信上海疫情的凜冬已過,皓月長明,疫情終時,這人間仍是星河滾燙,縱然山河有恙,不敵世間盛情!” 這是他在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期間,寫在工作日志上的一句話。

4月下旬,他在區疫情疾控中心的公眾號上看到了面向社會招募PCR實驗室輔助常態化核酸檢測志愿者的通知公告,他毅然積極投身到抗擊疫情的一線戰場,共同守“滬”我們的家園。

雖然成功通過了報名、資格審核等一系列流程,但是距離成為一名正式的核酸檢測實驗員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順利通過上海市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技術人員上崗培訓的理論和實操考試才能正式上崗,在大學期間兩年多實驗室工作經驗使得他對于實驗原理和器材較為熟悉。為盡快成為核酸檢測志愿者,早日奔赴抗疫前線,他經過數個晝夜忘我般地努力學習及訓練,于5月6日“白衣執甲,奔赴一線”,成為一名抗疫“幕后英雄”。

他和來自上海各地的志愿者、全國各地的援護醫務人員一樣,距離危險最近,他們只有加班加點超負荷運轉,只有全力以赴快速精確完成核酸檢測任務,才能為上海人民群眾,為疫情防控提供“最強保障”。

在常人看來,前往核酸采樣點采樣、等待檢測結果,便完成了整個核酸檢測,但是大家看不到的是,采樣標本轉運至PCR實驗室后,檢測人員身著防護服,手持移液槍,從試劑瓶抽取試劑,混合到孔板,送機檢測,結果分析等一系列幕后環節,這些規范動作需要檢測人員每天重復十幾個小時。

他所在的實驗室共有8位工作人員,自疫情爆發至高峰時期,經常會24小時連軸不停歇工作,單日最大檢查量超1萬余人份。

核酸檢測不僅對于體力是一項重大考驗,對于人的意志更是一種極大的磨 練,實驗室內每一臺24小時運轉的儀器都離不開檢察員的精準操作,而陪伴他們的只有蒼白的燈光,蜂鳴的設備聲音以及寂靜的冷夜,自5月6日開始,他和同組的檢測工作人員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不曾退縮。

他說:“在這里,組織分配我的工作任務是標本處理,我要擰開核酸采集管的蓋、將加樣槍插好吸頭、從核酸采集管內吸樣、加樣到深孔板、棄去槍頭、再擰緊核酸采集管冒,一個樣本就這樣完成加樣了。這樣的操作我要在十幾個小時內,重復1500余次,也就是要用手擰開再擰上核酸采集管近3000次。雖然最初的幾天我雙手的拇指都被磨出了水泡,但是望向窗外的萬家燈火,為了上海早日恢復煙火氣息,我要一直堅持下去,我們明天任務繼續!”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讓我們看到了病毒陰霾背后希望的曙光。但是,“逆行”并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有人白衣為甲、逆行而上;有人相互幫助、傳遞溫暖;有人樂觀積極、努力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是一束微光,能夠點燃希望,成千上萬的電建人閃爍著人性光輝、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匯聚成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電建力量。






【打印】 【關閉】
瀏覽次數: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香蕉视频看一次爽一次-香蕉视频app官网-香蕉app免费下载观看